大学科技园

贵州医科大学大学科技园介绍

    

   

贵州医科大学大学科技园是在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改革,在响应贵州省委、省政府号召建设“中国人才创业首选地”,在培育战略新兴产业与培养创新实用人才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在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依托贵州医科大学八十多年积累的人才、科研、医疗等资源优势,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设和完善协同创新体系为宗旨,更好地为贵州的地方经济建设的大学科技园区。


贵州医科大学前身为创建于1938年的国立贵阳医学院,是贵州省唯一所拥有医学学士—硕士—博士完整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省属重点高校。建校80多年来,为贵州省医药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11-2019年,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88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科研项目500余项。荣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贵州省自然科学、科技进步、哲学社科一等奖9项、二等奖18项。在地方病研究、中药民族药研发、化学创新药研发、生物技术开发应用、干细胞生物医药研究、等领域特色明显。


近年来,学校深入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2019年获批教育部全国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基地”,2020年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局、教育部第二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均为贵州省唯一获批的高校。同时,获得省教育厅“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省级示范高校”、省发改委“省级双创示范基地”,2019年被贵州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办公室列为“开展激励创新政策落地试点”示范单位。


                     

                      079a7137da89a24b09d4bdfe1754d14          


大学科技园作为贵州医科大学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机外延,依托于学校成熟的公共服务平台,以“创新、转化、创业”为主线,以技术转移体系为支撑,通过完善技术、人才、资本三大要素的结合,致力于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业企业孵化,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吸引各种社会资源,搭建功能完善、产教融合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力争早日创建成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更好地服务贵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目前园区包括北京路校区和花溪校区,整合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级法医司法鉴定中心、毒性检测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省级产前诊断中心、贵州省实验动物工程技术中心、民族药与中药开发应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贵州省药物制剂重点实验室、贵州省健康大数据研究院等科研平台,注重将科研成果运用到大健康产业发展中,建设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示范基地,实行资源共享机制,不断提升科技园服务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入园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学校现积极推行“产业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双创平台”有机融合的创新模式,结合学校特点打造专业优质孵化平台,鼓励不同专业的师生发挥专业技术特长开展创新创业。同时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创投机构的合作,促进创新创业项目的落地与孵化。2016-2019年,科技成果转让、作价投资和技术开发、咨询服务合同项目数达到201项,合同金额达7892万元。

  

    其中,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汤磊教授及其团队通过多年研发,申请并授权了多项化学创新药专利,“黄嘌呤类化合物及其药物组合物和应用”、“硫辛酰胺在延缓和治疗糖尿病肾病中的应用”、“齐墩果酸衍生物及其药物组合物在药物中的应用”三项化学创新药发明专利以总价680万元转让给上海慈瑞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生物与工程学院刘红美教授的植物高效扩繁技术,以“一种杂交狼尾草高效扩繁方法”专利作价投资进行转化,与遵义市龙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贵州医科大学医院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组建了贵州博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一步地助力贵州农村产业革命和乡村振兴。


学校现有大学科技园、贵州青年大健康创业孵化园、博安众创空间三个孵化平台。园区入孵企业总计53家,解决就业人数200余人,截止2020年年底,空间入驻企业营业收入超过35182万元。近三年来举办了30余场创新创业活动,参与人数共3000余人次,共组织400余个项目团队参加了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创青春”、“电子商务‘三创赛’”、“创客中国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创翼”、贵州省科技创新大赛等赛事,获得省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15项、优秀奖6项,优秀组织奖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