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新闻 融汇优势 聚力脱贫攻坚 ——贵州医科大学助推农村产业革命工作观察
2019年12月27日     (浏览量:)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为实现中华民族千年追求的小康梦想,新时代一场农村脱贫攻坚战迅速笼罩神州大地,轰轰烈烈的改革号角吹进了各村各寨,激活了沉睡的农村经济。

  贵州省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肩负着脱贫攻坚的历史重任,积极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机遇,提出了“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聚焦改革目标,向贫困发起总攻。

  贵州医科大学(以下简称“医科大”)积极响应号召,奋力投身于农村产业革命,展现出脱贫攻坚中的高校力量,高校担当。


医科大校园一角。大学城管委会 供图


  多力并举,打好农业革命“组合拳”

  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作为汇聚了大量人才与科技资源的智力高地,医科大认真按照《中共贵州省委  省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省教育厅《全省高校助推农村产业革命工作方案》的相关要求,全面整合学校优势资源,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探索出符合自身特色的帮扶措施,为农村产业革命工作“献计出力”。

  学校领导“挂帅”攻坚,医科大充分整合全校及各附属医院科技、人才、学科、医疗等优势,成立了以林昌虎书记、梁贵友校长为组长,罗鹏、冉江舟两名副校长为副组长,全体校级领导为主要成员的“贵州医科大学助推农村产业革命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分管领导、牵头部门及联络人,并制定出台了《贵州医科大学助推农村产业革命实施方案》,为帮扶工作指明前进方向。

  科技帮扶“拔穷根”,医科大结合自身实际,运用科技服务助推发展,把科技成果转化与贵州省脱贫攻坚结合,助力农村产业革命,为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实现了“产教融合、科产融合”。

  人才支持保发展,为鼓励科技人员深入农村产业革命,医科大拟定了一系列制度鼓励科技人员和干部教师到农村产业革命中去建功立业,充分发挥学校科技人才智力优势,通过现场指导、产业选择、咨询服务等措施,紧紧围绕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方向,增强智库服务决策、服务发展的能力,全面助推产业扶贫。

  除科技人员外,医科大还选派了一批有干事创业激情、业务能力强、具备相关专业知识、有一定农村工作经验的干部到一线参与脱贫攻坚工作。且制定了“第一书记”、驻村干部、科技副职管理办法,明确组织部和派出部门(院系)共同承担管理责任。


建成投用中的绿色医科大。大学城管委会 供图


  医疗扶贫暖民心,医科大直管附属医院不断夯实医疗对口支援,强化基层医疗机构帮扶效果,从医疗、医技、管理、护理、人才等方面不断完善帮扶机制,最大努力地帮助基层医院提高综合服务能力,缓解农村老百姓“看病远、看病难”问题。

  奋力攻坚,牵住农业发展“牛鼻子”

  “高校不光要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还要积极运用自身优势,让科技走到脱贫攻坚前线,真正实现科技兴农。”贵州医科大学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处处长涂波说,要让高校的人才、科技资源活起来,充分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循着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医科大将科技成果充分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药学院、生物工程学院等部门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积极走出实验室,走进田间地头,走到扶贫前线。

  天然产物化学重点实验室指导金刺梨果酒生产3000吨,产值1亿元,利润0.2亿元,建档贫困户120人脱贫,人均增收1万元,解决6000亩原料出路。

  药学院的天麻种植发展带动贫困户257户(其中建档立卡精准贫困户238户),共创造了3000余人的劳动力就业;使得天麻种植户人均收入10000元/年以上。

  生物与工程学院与贵州毕节大同牧业有限公司进行深入合作,在当地推广种植快繁优质牧草1000余亩,亩均效益5000元以上,既保障了养殖企业的牧草需求,又带动了300多户种植农民脱贫。


医科大积极响应号召,奋力投身于农村产业革命。大学城管委会 供图


  一桩桩喜讯从脱贫攻坚前线传来,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基层干部的默默付出。据统计,截至2018年12月医科大共派驻干部累计参与产业结构调研1056次,指导产业发展740次,提出产业意见建议211个,举办技术讲座106次,现场技术培训132次,培训群众2640人次,创办领办项目11个,直接受惠农户8830户。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医科大用科技助力,传授出“渔”技术,帮助百姓拔掉穷根,紧紧围绕地方产业选择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需求,集中力量开展技术帮扶,帮助广大农民和农村产业解决技术难题。并依托省部共建药用植物功效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国家级公共开放平台,直接和间接为全省各地提供年均3000次以上样品检测。

 攻坚克难,决战脱贫攻坚“桥头堡”

  如何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难题?是脱贫攻坚战破题的关键。为探索创新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机制,各高校在省委的号召下纷纷当起了农产品的“推销员”。


医科大生态校园一景。大学城管委会 供图


  医科大率先成立了“校农结合”(校农专班)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校长亲自担任组长,制定了《贵州医科大学校农结合工作方案》、《助推农村产业革命校农结合工作》任务目标和阶段任务,成为解决农产品滞销的又一重要抓手。

  目前,医科大南、北各食堂已在贫困地区采购了价值227余万元的农产品,占食堂采购总量40%以上。同时,南校区开设的“校农结合”农副产品直销商店,自2018年1月开业以来,月均销售3万余元。“校农结合”将学校后勤市场与贫困县、贫困户的精准对接,助推了产业扶贫工作,带动了贫困地区发展。

  “下一步,市场营销等专业的学生将直接参与到农产品销售中,学校在培养营销人才的同时解决农产品滞销等问题。”涂波表示,学校正积极探索电商销售模式,为农产品销售探索新路径,助推“黔货出山”。

  此外,医科大的医疗扶贫同样成效显著,截至2018年12月,共完成医疗扶贫对口支援单位建设36个、派出对口支援医师107人,对接医联体医院119所,举办基层卫生人员现场培训52场、培训基层卫生人员1075人次,远程培训35364人次,远程医疗覆盖基层医疗机构1788所、远程会诊4942人次。


  医科大助推农村产业革命工作正稳步推进,且呈现出稳中向好的态势,营造了高校服务农村产业革命的良好氛围。


上一条:我校与中国农业银行共建专属电商扶贫专区
下一条:我校师生在首届贵州省高校师生文化创意大赛...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