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正是白芨收获季,遵义市龙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方小波更加忙碌。
方小波是贵州医科大学医学生物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在老师刘红美教授的鼓励支持下,回乡创办了公司,主要从事道地药材和名优花卉的良种引进、种苗快繁、种植示范和推广。其中,利用细胞克隆技术从事白芨的快速繁育是公司的技术核心与优势。目前,该公司共销售白芨种苗800多万株。
近年来,贵州医科大学积极参与我省大扶贫战略,力所能及为贵州农村产业革命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持,大力开展科技扶贫和医疗扶贫,取得了较好成效。
贵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林昌虎说:“今年,围绕省委、省政府的总体要求,学校着重参与打好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的‘四场硬仗’。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以医疗服务、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产业帮扶、校农结合、基层党建为抓手,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作出应有贡献。”
刘红美现为该校生物与工程学院副院长,2004年在华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毕业。她与团队致力于将生物高新技术应用于生产,将专业特色和我省的地道中药材产业相结合,选择植物组织培养与快繁技术作为切入点,现已完成了贵州名贵中草药黄精、白芨、魔芋、旱半夏等的组培体系,攻克了诸多农业科技难题,其中,白芨无菌播种育苗达国内先进水平,实现工厂化生产。
“建设新农村,助力脱贫攻坚,需要科技人员的参与,不能让科技成果搁置在抽屉里。”刘红美说,学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开展较好,当前白芨种苗快速繁殖与栽培,优质牧草种苗的快速繁殖等科技成果转化较好,助推了产业化发展。
科技扶贫,关键在人才。2016年以来,贵州医科大学积极响应“贵州省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先后组织了两批共计8人的科技副职专家队伍,分别赴贵阳市、遵义市、毕节市、黔东南州等下属8个乡镇开展科技扶贫工作。点上各自为政、面上综合汇总,通过“五抓五促”一盘棋实施科技扶贫,推进了当地精准脱贫。
大学之师,既要能文,也要能武。多年来,贵州医科大学在松桃自治县开展党建扶贫,从全校抽调了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干部参与,促进当地村级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改善等。
从2015年至今,该校又先后选派了10名干部到松桃、三穗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结合自身特点、专业优势,“第一书记”积极帮助扶贫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训医疗人才、改善医疗环境。在派驻“第一书记”帮扶的8个村中,有2个于去年顺利通过省级评估考核,率先实现脱贫摘帽。
在为基层输送大量优秀医疗卫生人才的同时,贵州医科大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医疗扶贫,附属医院作为全省龙头医院,始终把服务民众和帮扶基层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多措并举服务社会,长期坚持开展对口帮扶、义务诊疗、技术培训、远程会诊、慈善医疗、紧急救援等工作,足迹遍布全省88个县,与50家县(市)医院签署共建战略医联体协议。有力助推全省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和90%的患者在县内治疗的分级诊疗目标。